全面理解積極應對SA8000
發布時間:2015-07-06 未經本站允許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請與本站聯系
SA8000對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社會,是福還是禍,是機遇還是陷阱,是大棒還是胡蘿卜,是拒絕還是接受,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擁抱等等,在下結論之前,我們不妨從多重視角看一看再說不遲。
SA8000不是“帝國主義的陰謀”
如果我們放眼看世界,社會責任國際運動由來已久。據有的專家介紹,上個世界90年代前后,我國曾對西方企業制度進行考察。在考察報告中對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概括了五條,第五條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不知何故,我們在講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時只有前面四條即"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社會責任這一條被省略(或者忽略)了。現在看來,這個省略(或忽略)的后果是嚴重的,正應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老話。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西方企業管理相繼經歷了從工具人、經濟人到社會人、觀念人的階段,《世界人權宣言》的思想也逐步在企業和社會公眾中扎下根來,資本主義早期的血腥管理逐步被人本管理取代,"血汗工資"、"血汗工廠"的做法逐步被摒棄,利潤最大化不再是惟一的目標。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逐步成為企業的選擇,如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社會公眾就會迫使其承擔。許多跨國公司都制訂出本企業的社會責任條例,將人權原則、國際勞工標準和環保要求寫進條例之中,并安排專門管理人員督促落實。
的確,訂單被停或被撤是令人痛苦的,情非所愿的。但要看到,訂單暫停或被撤是由于未能經受住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所致,通過審核的企業卻能獲得更多的訂單。這說明企業只要達到<SPAN lang=EN-US>SA8000</SPAN>標準,通過了認證,就獲取了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況且,難道沒有跨國公司的停單或撤單<SPAN lang=EN-US>"</SPAN>懲罰<SPAN lang=EN-US>"</SPAN>,我們就能心安理得地繼續逃避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讓勞工問題長期存在下去嗎<SPAN lang=EN-US>?</SPAN>肯定不能<SPAN lang=EN-US>!</SPAN>因此,與其抱怨嘆息、拖延逃避,不如主動迎戰、積極達標,把失去的訂單與市場重新奪回來,以短期之痛苦換長遠之發展,這才是正理和正途。
2000年,有關組織曾作了一次全球性的"新千年調查",訪問了23個發達國家的25000多人。結果顯示,被訪問者中,有79%的人認為跨國公司應對工人的安全、健康負完全的責任,73%的人認為跨國企業應對環境保護負完全責任,72%的人認為跨國公司應對禁止童工負完全責任。
2001</SPAN>年,有關組織在歐美國家曾作過一次消費者調查,其中70%的人認為公司對社會責任的承諾,是他們購買產品或服務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58%的人認為公司對勞工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超過50%的人表示會對沒有社會責任的公司采取負面行動,20%的人表示已對沒有社會責任的公司采取了"懲罰"行動。
當今世界,不僅發達國家將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掛鉤、與對外投資掛鉤,而且消費者和投資者都非常關注跨國公司的勞工問題,他們分別運用"良心購買權力"和"良心投資手段",對跨國公司施加重大影響。據報道,僅1999年,美國的道德投資額就超過了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非政府組織、大眾媒體和社會公眾也對跨國公司的勞工問題緊盯不放,經常采取"游行""抗議"等方式,迫使跨國公司及其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合約工廠放棄"血汗工資"、"血汗工廠"的謀利手段而棄惡從善。SA8000正是這一國際潮流的產物。它于1997年8月出臺之后,首先在發達國家繼而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與支持。
由此可見,SA8000并非"帝國主義的陰謀"。如果硬要算也只能算作陽謀。在WTO框架之下將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掛鉤,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國際趨勢。誰若違反,就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與制裁。
當然也應該看到,SA8000雖然不是"帝國主義的陰謀",但它確實具有貿易壁壘的作用與性質,發達國家在強制推行SA8000背后,也有著不可否認的利己的主觀動機。
歐美國家強制推行SA8000標準,在法理上以《世界人權宣言》等為依據,在經濟上則是以"勞動力傾銷理論"作基礎。他們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未能遵守國際勞工標準使工資水平極低,而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很高,這就使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在競爭中處于不公平地位,造成發達國家就業機會減少,因此發達國家就要以國際勞工標準作壁壘來對付發展中國家低勞工標準的沖擊,保護本國相應的產業和就業機會。為此,他們就會對違背SA8000的企業產品采取征收附加稅、限制或禁止進口、強制性貿易措施,利用民間力量和公眾輿論遣責等措施。這樣就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既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一定沖擊,又不利于整個世界的協調發展。況且,強者制定規則、標準,弱者跟隨執行,這本身也是一種不公平。